首页>企业文化>文化园地
文化园地

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 ——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史学习系列专题

作者:user

八七会议和南昌起义、秋收起义、广州起义

        蒋介石和汪精卫背叛革命后,国内政治局势陡然逆转。神州大地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,中国革命处于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。

  在严酷的斗争和血的教训中,党深刻认识到,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,就无法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,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,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。不进行武装反抗,就无异于坐以待毙,听任整个中国变成黑暗的中国。

192781日,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领导下,贺龙、叶挺、朱德、刘伯承等率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军队两万多人,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。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,起义军占领南昌城。随后,根据中央的计划,起义军撤离南昌,南下广东。10月初,起义军在广东潮州、汕头地区失败。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,同当地农军会合;主要部分在朱德、陈毅率领下,转移到湘南地区,开展游击战争。

南昌城头的枪声,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。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、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,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。自那时起,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,就英勇投身为中国人民求解放、求幸福,为中华民族谋独立、谋复兴的历史洪流,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。

87日,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(八七会议)。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。这是一个正确的方针,是党在付出了大量鲜血的代价后换得的正确的结论。出席这次会议的毛泽东在发言中突出地强调:“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。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。”

八七会议是一个转折点。他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,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。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。

八七会议后,党派出许多干部分赴各地,恢复和整顿党组织,发动武装起义。

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到湖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、改组省委并领导秋收起义。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,将参加起义的各路武装5000余人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,于99日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。在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,毛泽东果断改变计划,率部队退到浏阳文家市集中,主持召开前委会议,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。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,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。

929日,毛泽东领导起义军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,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,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,实行民主制度,在政治上官兵平等。由此开始改变起义军中旧军队的习气和不良作风,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,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。

1211日,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、叶剑英等领导发动广州起义。起义军一度占领广州绝大部分市区,成立苏维埃政府,但终因敌众我寡,第三天即告失败,张太雷和许多革命者壮烈牺牲。参加这次起义的革命伴侣周文雍和陈铁军不幸被捕。19282月,两人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举行了悲壮的婚礼,从容就义。

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击。实践再一次证明:面对国民党新军阀在中心城市拥有强大武装的形势,想通过城市武装起义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。

1928年初,党还领导了其他一系列的武装起义,比较重要的有:海陆丰起义,琼崖起义,黄安、麻城起义,东固起义,戈阳、横峰起义,万安起义,湖南起义,桑植起义,闽西起义,确山起义,渭南、华县起义等。这些起义虽大多数由于敌强我弱、领导者实行错误政策或客观条件不成熟而失败,但表明革命的火种是反革命军事镇压扑灭不了的。因为这是正义的、符合广大人民要求的。一些起义部队在数省边界地区的偏僻山村坚持下来,开展游击战争,为以后红军和根据地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。

 红军的反“围剿”斗争

红军和根据地的顽强存在和迅速发展,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震惊。蒋介石集中兵力向各根据地和红军发动了多次大规模“围剿”。

国民党军队“围剿”的重点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毛泽东、朱德率领的红一方面军。193010月起,蒋介石调集10万多人,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“围剿”。红一方面军4万多人,采取“诱敌深入”的作战方针,歼敌1.3万人,成功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“围剿”。

不久,蒋介石又指挥20万军队,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“围剿”。红一方面军仍坚持“诱敌深入”方针,1931516日至31日,连打5个胜仗,横扫700里,自赣江之畔直达福建建宁,共歼敌3万多人,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“围剿”,进一步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。“七百里驱十五日,赣水苍茫闽山碧,横扫千军如卷席。”毛泽东气势磅礴的诗句,生动地记述了这一鼓舞人心的胜利。

6月间,蒋介石自任“围剿”军总司令,调集30万人,发动第三次“围剿”。红一方面军历时3个月,歼敌3万多人,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第三次“围剿”。此后,赣南、闽西两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,扩大到跨20余县的广大地区。

受红军胜利的影响,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1.7万余人于19311214日在江西宁都起义,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,在国民党军队中引起很大震动。

这时,其他根据地的反“围剿”斗争也取得胜利。

在鄂豫皖,从1930年冬到1931年夏,红军打破国民党军队两次“围剿”。193111月,根据中央决定,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,徐向前任总指挥,陈昌浩任政治委员,全军近3万人。

在湘鄂西、赣东北、湘赣、湘鄂赣、琼崖等根据地,也都取得反“围剿”的胜利。与此同时,西北红军创始人刘志丹、谢子长、习仲勋等经过艰苦斗争,创建了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(后发展为陕甘根据地,又称“西北根据地”),使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布局发生了变化,不仅在南方有革命根据地,北方也有了革命根据地。这对中国革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
红军在反“围剿”斗争中,形成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;集中兵力,各个歼敌;“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就走”,在运动中发现敌军弱点,速战速决等战略战术思想。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建立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之上,解决了红军以劣势兵力和落后装备战胜强大敌人的问题,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杰出贡献。